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读本

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读本

主角为【汉朝,就会,刘秀】的历史脑洞,历史,三国小说《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读本》,由作家“启个名字真的好难啊”倾心创作,情节充满惊喜与悬念。本站无广告,欢迎阅读!本书共计796857字,565章节,更新日期为2025-03-13 20:22:48。目前在本网 vra315.cn上完结。小说详情介绍:《读通鉴论》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史论杰作。69 岁动笔,直至逝世前完稿,凝聚其毕生心血,全书约 60 余万字 。该书以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所载史实为基础,系统评论秦至五代的封建社会历史。共 50 卷,每卷依朝代划分,各代中以帝王名号为目,共 30 目,其下又细分专题,卷末附叙论四篇。王夫之借由对历史事件、人物的臧否,深刻剖析历代兴衰成败、得失利弊,探寻历史发展进化规律,期望 “推本得失之原,立一成之型”,为国家复兴提供借鉴。它并非单纯的历史著作,而是王夫之的历史沉思录。既反映明清之际的动荡历史,也沉淀着他痛苦与矛盾心境下的深刻反思。王夫之批评君主聚敛、滥杀,斥责奸臣乱纲、引狼入室,批判学风衰败、舍本逐末等,几乎涵盖历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。同时,他提出 “事随势迁而法必变”“理势合一” 等观点,批判封建史学的 “正统论”,具有进步意义。不过,受时代局限,王夫之思想也有保守之处,如认为封建君主和思想观念不能变,阅读时需辩证看待 。《读通鉴论》文采斐然、议论纵横、新见迭出,全面展现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,堪称传统史论中的瑰宝 。

戳我直接看全文

《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读本》精彩片段

汉朝就能长久安宁。周亚夫正是因为摸透了景帝的心思,所以才敢不奉诏,

并且不担心会被景帝怪罪。景帝下令让他救援梁国,也只是为了敷衍梁国,

缓解太后的指责罢了,所以周亚夫不奉诏也不会被怀疑。唉!汉景帝的心肠也太狠了,

但追根溯源,这都是太后的私心造成的。景帝刚即位的时候,三十二岁,太子刘荣已经长大,

可太后却想让景帝把皇位传给梁王。景帝说:“等我去世后就把皇位传给梁王。

”这不过是为了试探太后的心意,随口说的话。窦婴直言反对,太后因此大怒,由此可见,

景帝对梁王早就心存不满了。周亚夫舍弃梁国,不前去救援,想必是和景帝私下有约定。

不然的话,自己的兄弟身处危境,皇帝下诏让人去救援,对方却不回应,还不被治罪,

景帝怎么可能如此镇定、坚决地容忍这一切呢?后来太后越是偏袒梁王,景帝就越厌恶他,

梁王能不像叔段、公子偃那样落得悲惨下场,已经算是幸运的了。所以说,兄弟之间的关系,

不是父母能够随意干涉的。亲近的自然亲近,友爱的自然友爱,信任的自然信任,

猜忌的自然猜忌。要让普通人之间不相互激化矛盾,让贤能的人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恩义,

这样才能让子孙在平和、安稳的环境中成长,避免因隐藏的矛盾而相互倾轧。

太后毕竟是妇人,她不明白这个道理,而作为君子,应该从这些事情中吸取教训啊!

国家如果没有贤能的人,就难以稳固,因为这样会导致伦理道德遭到破坏。

韩安国向梁王哭着进谏,最终羊胜、公孙诡被处死;田叔把审讯梁王的供词全部烧毁,

梁王的罪名得以消解。在国家、家庭和骨肉亲人之间践行诚信,

原本危急的伦理道德就能转危为安;这就是汉朝的人才之所以远超后世的原因。

邹阳看到梁王对羊胜、公孙诡的信任,就用自己的言辞来谋取私利,

这不过是策士的小把戏罢了。他把关乎天性亲疏离合的权力交到后宫之人手中,

邹阳的智谋和羊胜、公孙诡没什么两样;他还自认为聪明,却不知道这样...

小说《王夫之读通鉴论通读本》试读结束!

免费在线阅读